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散板泛舟】黄建明|永远的端午永远的屈原

  • sid57496955
楼主回复
  • 阅读:2839
  • 回复:0
  • 发表于:2022/6/3 16:50:35
  • 来自:重庆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武隆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作者简介】黄建明,男,生于1962年,重庆武隆人,重庆作协会员,重庆散文学会会员,现供职武隆区教育委员会。作品散见《参花》《青年文学家》《珠海文学》《大湾》和《企业家日报》副刊、中国作家网等报刊或平台;作品收入《中国散文诗2019》等选本。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图片来自网络 如有异议请联系删除)


端午节到来,又到吃粽子的时候;粽香飘过田野,飘过村庄,飘过城市的大街小巷。
每到这个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我品味着这一清香、丝滑、黏韧的传统美食,记忆的河流总会闪现出那些人、那些事、那些美好的时光。
我依稀记得,进入农历四月下旬,母亲就会从家里装粮食的柜子里,用撮箕刨出一些糯谷,装进谷子口袋里,放到背篓里,走过那开满映山红的山坡,穿过一湾湾梯田,背到公社旁边的庙岭机器房,“哄、哄、哄”的打米机将金黄的稻谷一口一口吃进去,不一会,白生生的糯米“稀里哗啦”就吐出来。那个时候,正是家乡插秧的季节,白天母亲出工下田,参加生产队插秧挣工分,晚上回家,操起圆圆的米筛,很熟悉很麻利地左右颠簸剔除稀疏的谷子,一颗颗雪白的糯米在筛子里,裸露出亮晶晶的胴体,十分惹人喜欢。
盼啊,盼啊,期盼包粽子的时间早一点到来。
清晨,屋后黄岩山林里,雾气升腾,“布谷、布谷”欢快的布谷鸟,恰似在耳边,一声声把我叫醒,一把大伞似的黄葛树下,我一个人坐在那块磨得光亮的石头上,眼光越过菜园的绿色,盯着水田里那些勃勃生机的秧苗,伸出双手掰着指头,心里盘算着,盼望节日的到来。
我惦记着,天天数着数着,端午节一天一天的临近。母亲从袋子里腾出糯米,用米升量出两三升,倒入一个小水缸,“咕噜咕噜”盛上大半缸泉水泡起来,加上簸盖。这样,包粽子的米就算备好了。
这时,我满怀期待、纠缠着母亲:啥时候包粽子呀?
母亲不温不火的告诉我:糯米泡涨了,端午节就到了,自然就包粽子咯。
母亲的话像蜂蜜一样存放在我的心底,我惦记着水缸里的糯米,隔三差五悄悄地去揭开水缸盖子,好奇地瞧瞧那一粒粒饱满的米,仿佛端午的日子就在那盆里连同糯米一起泡着。我盼望着那个日子,心里美滋滋的,沟边的鸟儿欢叫着,路边的野花笑了,天空的云彩笑了。
迎着爽朗的风,温和的阳光,湿润的天气,还有无比快乐的心情,端午节如期而至。
节前的晚上,父亲取出从干爹所住的都园山,那里摘来的粽叶,母亲拿来打鞋底的麻绳,将高板凳立起来,当着架子,把许多根麻绳的一端绑在高板凳翘起的脚环上,从缸里刨出一颗颗饱满的白白净净的糯米,装了冒尖尖的一大瓷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其乐融融的包起了粽子。
面对这个大千世界,懵懂的孩童总是充满新鲜、好奇和无限的乐趣。小小年纪的我抱着极大的兴趣,兴高采烈地坐在板凳上,依靠在母亲的旁边,拿一枝筷子,摊开手掌托起粽叶,跟母亲问这问那,比着划着学包粽子,母亲细致地给我演示,手把手地耐心教我;母亲有一双灵巧的手,筷子、粽叶、麻绳在她十个指尖之间转动——粽叶重叠、弯曲呈漏斗状、糯米填满、用力捏紧、压住开口、捆绑粽子......看得我目不暇接,眼花缭乱。转眼之间,一个个三角锥形的粽子在一根根麻绳上,活蹦乱跳的晃动着、舞蹈着、快乐着。
坐在对面的父亲,一双粗壮的大手倒腾着,但很认真地包裹着粽子,抬头瞄了我一眼,发出低沉浑厚的声音:小子,端午节,吃粽子,是为纪念古代一个很有名的人呢!
一个个粽子像活泼的小精灵,在父亲的眼前晃来晃去的,父亲笨拙的手里粽子在慢慢地翻动,这个名人屈原的故事从他的嘴里缓缓地流淌出来。
春秋战国时期,在楚国有个人名叫屈原,当了“三闾大夫”的官,是一个浪漫的诗人,他非常热爱自己的祖国,心里装着老百姓,时常为老百姓着想。
少年时,屈原勤奋好学,博闻强识,志向远大,报效祖国,为百姓谋求幸福。早年,他为国操劳,深得楚怀王信任和支持。后来,他的一些政治主张损害了贵族阶级的利益,因刚正不阿,不懂变通,无意中得罪了很多权贵,受到了很多守旧贵族势力的反对。那些权贵在楚王面前诋毁、诬陷、加害于他。楚王听信谗言,失去对信任,渐渐地疏远了屈原。楚襄王将他放逐到洞庭湖一带。但是,他依然为国家的命运担忧,为处于战乱的同胞的悲惨处境而痛心。
当秦国将领白起攻破楚国都郢(今湖北江陵),楚襄王逃离陈城。屈原听到这个消息后,心情极其悲痛,途经汉水北岸,永远告别故乡秭归和首都郢。然后,南行到今天的长沙。但屈原心中总在眷恋着自己的祖国,于是他又返回洞庭。面对残酷的现实,他感到了十分迷茫、悲痛、绝望,自己平生的理想和抱负都随那长江付诸东流。

农历的五月初五,他便在汨罗写完《离骚》的最后一章,最终因不忍心国家衰落、破碎、灭亡,而跳下汨罗江自尽身亡。
当时,渔船船上的渔夫和岸边的百姓,听到屈原投江自尽的消息,都纷纷跑到江边去寻找、探望、悼念屈原。为他的死而感到惋惜,齐心协力帮助打捞屈原的尸体。许多百姓都从家中拿出粽子鸡蛋抛到江中,喂养江中的大鱼,以避免它们吞噬屈原的遗体。
后来,每逢农历五月初五,当地的百姓为祭奠屈原,总要向江中投下粽子,举行盛大的龙舟竞赛活动。
随着时光的流转,农历五月初五被定为华夏民族的端午节,形成一种固定的风俗习惯。
每年这个时候,我国许许多多的地方,人们都吃粽子、划龙舟,以纪念爱国之子屈原。
故事讲完了,我不由自主地停住手上包裹粽子的活儿,心插上了想象的翅膀,遥想着那个古老的屈原、古老的楚国、古老的故事。
多年后,我当了父亲,儿子牙牙学语。端午时节,我也给儿子说起他父亲的父亲讲过的屈原,还加上“读书洞”的故事。
屈原自幼聪明好学,在学堂里,深得老师的喜欢、赏识、关爱。有一段时间,他放学后经常迟迟不回家。家里人问他:干什么去了?他神神秘秘地说:我现在谁也不告诉。你们放心吧,反正我不会去干坏事的。
屈原的姐姐女媭心里不踏实,不放心弟弟。有一天,她在放学前先赶到学堂,躲在远处,当看到屈原走出学堂大门时,便悄悄地在后边跟踪,一直追到了后山坡的山洞。
这个岩石下的山洞里,有雾气弥漫,有千奇百怪的石柱、石笋、石钟乳,有晶莹闪亮的水珠一滴一滴“叮咚、叮咚”地慢慢坠落,犹如奇妙无比的人间仙境。
只见屈原在泉边一块青石上端庄地坐下,掏出一卷竹简,抬头挺胸,低声吟诵起来。
女媭站在洞口默默地倾听着。她仿佛跟着弟弟一起,一会儿来到了洞庭湖畔的渔翁、蚕女中间,一会儿又来到了九嶷山上的樵夫、猎人中间……
直到夜幕降临,洞内一片朦胧时,她才轻轻地叫了一声:弟弟。
“谁呀?”屈原心里咯噔一下,瞪大眼睛看清了姐姐站在洞口,赶紧笑盈盈地迎上前去:“姐姐,我读的都是咱们楚国的民歌,是多么的美呀!可是,先生不许我们在学堂读,没办法,我就来这里了。”
“悄悄读书,你也得告诉家里人吧。”女媭责备着,便牵着弟弟的手一块儿走出了山洞。
这样,屈原在山洞里读书的事,很快在乡亲们传开了。多年后,家乡人民为了纪念屈原,就把山间的这个山洞取名为“读书洞”。
前些年,我儿子大学毕业,在重庆主城安居乐业,后来有了女儿——我的孙女,她的父亲给女儿说起她父亲的父亲的父亲讲过的屈原以及“读书洞”,还有“照面井”的故事。
屈原从小就养成爱洁净、讲卫生的习惯。每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到姐姐跟前,请她给自己梳头、洗脸、整容。姐姐总是边给弟弟梳洗,边给弟弟讲保持高尚美德的故事。
日积月累,小屈原渐渐地懂得,一个人不仅要讲究外形的整洁,还要永远保持心灵的纯正。他年纪稍大一些,不再耽误姐姐的时间,自己每天早起后就来到香炉坪坎下的响鼓溪畔,对着清清的溪水照面、洗脸、梳头、整容。
有一天,屈原在溪边梳洗完毕,突然想到:要是能有一口井,象姐姐说的那样,既能照出脸上的污垢,又能照出心上的灰尘,该多好啊!想到这里,他就回家去,扛来一把小锄头,爬到三星岩边挖起井来。屈原年纪尚小,拿出吃奶的力气,拼命地挖土,不一会“呼哧、呼哧”地喘大气,“唰、唰、唰”地流大汗。连续挖了两天,才只挖出米筛大的一块地面,深不足一尺。
他的行动惊动了三星岩的山神爷爷了,山神摇身变成一个白眉白须的老樵夫,挑着柴飘飘然到岩边,问道:
“屈原,挖啥呢?”
“是的,老爷爷,我想挖一口水井,又能解渴、又能浇田、又能照面、又能照心。”
“有志气呀,孩子!可挖这井,你没选准位置啊!”山神停顿一下。
然后大声:
“三星岩,三星岩,对准三星引泉来;
折断龙骨泉眼开,照面照心涤尘埃。”
说罢,山神眨眨眼睛,捋捋胡须,挑着柴担子飘然而去。
屈原静静地站在那里,略思片刻,如梦初醒,明白了山神爷爷的意思。
夜里,他站在香炉坪,对准三星岩方向,选好了打井位置。第二天,就在选好的位置挖了起来。挖着挖着,手打起泡,臂震得酸,身子很累了。
屈原天天爬上三星岩,姐姐以为他是去游山玩水。有一天,她悄悄地跟在弟弟后面,爬上三星岩一看,弟弟是在挖井。便连忙上前帮忙。姐弟俩又挖了两天,井面还不过簸箕大,深不到两尺。
这情形,又被三星岩上的山神爷爷看到了,他又变成老樵夫下山来了。
“小屈原,锄头磨钝了吧?我借给你一把小镐!”
小屈原接过一看,嗨!明晃晃,金闪闪,原来是一把金镐。
老爷爷笑着说道:
“金镐一点石岩开,碰到龙骨我再来;
心诚感得天地动,定有明镜镶山崖!”
说罢,打着哈哈,飘然而去。
屈原姐弟俩高高兴兴地干起来,小屈原在井里挖土,姐姐在井边提土;姐姐在井下创石,小屈原在井上拉绳。那金镐真怪,举起来,四两轻;落下地,千钧重。他俩挖呀挖呀,只挖了七天,那水井就有九尺九寸深,周围就有三丈三尺长。谁知就在这时,屈原猛力一镐掘下去,只听得叮当一声响,火星直冒;再一敲,石头蹦蹦直响,纹丝不动。小屈原急了,姐姐也急了。
这时,一曲山歌忽然从三星岩的云雾中飘下来,姐弟俩顺着声音一望,那位童颜鹤发的老樵夫又下山了。
“哈哈,遇上龙骨石了吧?小屈原!这山里伏着一条千年老龙化成了青石,压住了地脉,把泉眼封死了,让老爷爷给你砸开吧!”
说罢接过镐,轻轻一举,“轰...”第一镐下去,老龙骨酥筋麻,块块龙骨石都飞出了井口。山神再叫小屈原用锄头轻轻一点,泉眼开了,泉水汨汨地直往上翻花,那水又清又凉,又甜又香,真跟琼浆玉液一般。
小屈原和姐姐正要向老爷爷道谢呢,可山神爷爷唿地一声,便驾着青云,往三星高照的空中飞去了。
乡亲们闻讯赶来,纷纷向屈原姐弟俩祝贺。石匠把龙骨石凿成半月扇面,镶作井沿。小孩子们从向王寨山采来芝兰,小伙子们从北风垭移来常青柞树,栽在井边,这眼照面井,就这样嵌在屈乡,照着香炉坪的天,照着香炉坪的山。
从第二天起中,小屈原每天清早就来到井边,用清清的泉水冲洗散开的长发,濯洗鲜红的帽缨。长发、帽缨浸在水里,泉水就打起漩涡,跳起来为他洗脸。每次梳洗完毕,他就对着明亮的井水,察看自己心地里有没有私心邪念,行为上有什么不够检点,省察自己对楚国忠不忠,对百姓爱不爱。从此,这照面井就象一面明镜,朝朝暮暮照着他那幼小的心灵,把心儿照得鲜红透亮,跟珍珠水晶一般。
千百年来,屈乡的人民出坡下田,收工路过,都要绕到井边照一照,洗净眼里的灰尘,涤去脸上的脏污。在明月当空之夜,姑娘们常常相约,来到井边对月绣花。有时失手,花针落地,不用费神,借着井里的月光,很快就可以拣起来再绣。所说在这里绣出来的花卉,格外鲜,格外美,蝴蝶飞来也不愿离开。老人们还说;当三星高照的时候,你伏在井台边等巧了,兴许还能从井底看到屈大夫那忧国忧民的容颜哩!
正对面,有座三星岩,三星岩的半山腰,有眼泉水井。井水清亮清亮,象一面菱花镜子。井边有块古碑,刻着“照面井”三个大字。屈原家乡的人民爱护这口井,世世代代传诵着屈原少年时代的一个故事。
穿越千年的时光,端午节日,一个又一个走过来;炎黄子孙,一代又一代讲述相同的故事——永远的屈原,一个千古传颂的人物。

【责任编辑 巴山晓月】



投稿要求:
1.投稿本平台作品,即视为作者授权,文责自负,无错别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和无病句。
2.电子邮箱投稿:邮件主题请注明“稿件体裁+题目+作者+字数”;文本内容:作品标题+作者姓名(笔名)+内文+作者简介+作者照片+手机号、通讯地址等。稿件请以附件(同时将附件内容粘贴到邮件正文)发送到相应邮箱。小说请在正文前面附上内容简介。
3.采用的作品为诗歌(含古体诗)、散文、小说、随笔、纪实、杂文、文学评论。
4 .投稿邮箱:电子邮箱3173214885@qq.com或者平台投稿入口“畅游文海”(自主发布)电子邮箱投稿,在一个月内未接到平台选用回复,可另行处理。
5.请加编务微信(17702337463),一经采用,以便奉发薄酬。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