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当代人物】张忠群|年年桐花开:纪念桐梓特支郭一帆等烈士

  • sid57496955
楼主回复
  • 阅读:6764
  • 回复:0
  • 发表于:2022/6/8 19:18:07
  • 来自:重庆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武隆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作者简介】 张忠群,男,汉族,笔名涯松低吟。生于1949年.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重庆市散文学会会员,重庆市艺术摄影学会会员,武隆区作家协会会员。武隆区摄影协会会员。著有小说集:【仙山神韵】。摄影作品“生态平衡”荣获2014年“中国梦.美丽交通”第二届全国交通运输行业摄影大赛金质奖。

(图片来自网络 如有异议请联系删除)


郭一帆烈士,生于1919年,广东省大浦县的一个农民家庭,父亲去世早,家里极其贫困。1931年,由于天干,地里粮食颗粒无收,再加上战乱不断,刚满12岁小学还没毕业的郭一帆,不得已与十五岁的哥哥在母亲的带领下逃到越南西贡,母亲与人家洗衣服,哥哥到一家华人餐馆打杂,勉强维持一家生活。后来哥哥有了微薄收入,为了改变这贫苦的生活,决定把一帆送到华侨中学念书。一帆知道家庭能让他读书不易,起早贪黑,学习非常用功。1941年夏考入中国东北大学历史系学习。东北大学有着革命的光荣传统,当时的地下党和进步人士谭学文、胡鹏、李江春、徐德明、郭乘铖、刘志鸿等组织青年读书会,直接受南方局青年组刘光、朱语今、张黎群领导。郭一帆与谭学文、郭乘铖是同乡,由于此层关系,经常在一起参加活动,在谭学文、郭乘铖的帮助下,一帆懂得了很多革命道理。

1943年6月,他参加了“青年读书会”走上了革命道路。后来“青年读书会”的逐渐壮大,扩大到历史系的各班,更名为“现代历史研究社”。一帆在此期间,学习了《中国近百年史》,《论持久战》,《在延安文艺工作会上的讲话》,《新民主主义论》,《改造我们的学习》等等进步书籍,使郭一帆心灵豁然开朗,懂得一个道理,就是要想改变中国贫穷落后处处遭列强欺辱的现状,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动人民群众闹革命,最终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中国的道理。

1945年夏,郭一帆在东北大学毕业,经同学介绍到射洪县教书,随后转到盐亭《为公中学》任教。《为公中学》是南方地下党的秘密据点,它是由徐德明、刘流发起,中共南方局青年组刘光同志批准的,由革命先驱赵启斌教授领导的,以邓石澜为董事长,徐德明为校长,周庆立为教导主任的农村红色学校。当时条件艰苦,每月只有三块钱的微薄收入,但郭一帆还要用这点钱来救助贫困学生。 1946年夏,国民党当局不去思考如何建设战后的中国,却把矛头直接对准共产党,下令查封《为公中学》。郭一帆无奈,又辗转到重庆,经徐德明介绍到小龙坎大信会计学校任训育主任。所幸的是校长是他在东北大学的同学张孟晋(共产党员)。大家心心相印,志同道合,虽然工资还不如为公中学三元钱,但他潜心于教育与革命事业。除努力教学生学好专业课程外,还尽量引导学生树立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思想,引导学生通过进步书籍的学习,逐渐走上革命的道路,培养了一批如王照林、沈来风等革命同志。

1947年初,大信会计学校响应市学联发起的抗暴运动,全校罢课,组织学生参加全市的抗暴游行示威,遭到当局残酷驱赶与毒打。郭一帆同志为了学生的安危,奋不顾身用自己身体挡住警察的棍棒,结果身受重伤。同年5月郭一帆同志再一次配合张孟晋校长参加了全市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争温饱,求生存的大规模的学生反战运动。引起敌特对大信会计学校的严密监视,并派特务朱敬明以教师的身份进驻学校,收集地下党活动情报。

为了同志的安全,张孟晋通过组织关系把钟骆楠(共产党员)、郭一帆转移到丰都平都中学任教,临走时郭一帆郑重地向张孟晋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一帆到达丰都县平都学校除教几个班历史外,还经常以班主任和历史老师的身份与学生打成一片,经常家访,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及学生的内心世界,对于要求进步的学生,组织他们对国内国外形势的学习,推荐他们学习进步的书籍及杂志,以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对于贫困学生,有的适当给些生活补贴,如读不起书的,给他交学费,学生吴树策就是其中的一个。

由于思想激进,为学校之不容,郭一帆再度失业。1948年春,又经许嘉本介绍到邻水慎修中学任训导主任,该校的校长倪永业是邻水本地人,也是邻水县的负责人之一,他与郭一帆通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对他很信任,很少管理学校的事务,他在外出时,把一切学校事务都交郭一帆处理。这样慎修中学就成了他宣传马列主义及讲解国内外形势的场地,他尽量发展进步青年,组织读书会,学习进步书籍,使学生们懂得为什么共产党必胜,国民党必败的道理。一帆的努力工作得到了党组织的一致认可,于48年5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由于组织的看重,调到陶行知先生开办的莺庆育才学校任教,此学校是南方局地下党的一个重要据点。当时国民党在北方节节败退,为了稳住南方的统治,对南方地下党进行残酷镇压,无情打击。逮捕大批共产党员及进步人士,查封了“新华日报”及“挺进报”,南方一点儿也得不到北方的实际信息。国民党利用独家言论对共产党进行无耻的造谣污蔑。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决定每周用4小时的时间,开展实事教育课,以北方共产党的节节胜利,戳穿敌人的谎言。

一帆同志受组织信任,担任时事教育的主讲及中学部历史课。他利用唯物主义及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讲解历史,使学生们受益非浅,得到老师及同学的好评。在实事教育方面,他在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收听延安及苏联电台,了解北方战事及国际形势,以“目前东南亚形势”为题,阐述美苏两大阵营在战后的必然形成,东南亚各国共产党和人民的力量一定会壮大发展。他还在学校建立一间报刊杂志阅览室,他把国民党的一些报纸某些地方用红笔标注,让学生们举一反三,反观当前国内国外有利形势,必要时给予讲解。

1948年9月1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东北广大人民的支持下,发起了辽沈战役,于11月2日胜利结束。东北全境宣告解放。

1949年4月,南方川东地下党为了配合北方淮海及平津战场的需要,在武装方面以王璞为首组织了以华蓥山为代表的一系列的武装起义。在国统区各大学、中学掀起了一次又一次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争温饱,求生存的大规模的学生反战运动。有力支持解放战争的进程。但也遭到国民党当局更血腥的残酷镇压。由于刘国定、冉益智的被捕叛变,使川东地下党更是雪上加霜。为了保存实力,迎接重庆解放。中共川东特委决定:疏散部分同志到边远的农村去,发动群众,组织力量,迎接解放,配合接管政权。

1949年4月,川东地下党员吴青松(女)与许智伟商量,她愿意回桐梓做胞弟吴汉皋的工作,尽量转移一批革命力量到桐梓山。同时莺庆育才学校学生喻素芳,马连碧都是武隆本地人,家庭有一定社会背景,再加上清华大学进步学生张远绻与桐梓山头面人物吴汉皋有亲戚关系,愿意回桐梓山做吴家的工作。吴曾向统战人士表示,欢迎共产党到桐梓展开工作。

桐梓这个地方是武隆、丰都、彭水三县交界的地方,离县城都比较偏远。是三不管的地方。但正因为是三不管,造就了吴、刘、唐三族称霸,当时吴家权势最大。吴汉皋经胞姐吴青松向他全面分析全国形势,特别讲述傅作义将军的率部起义,北京和平解放等信息后。吴汉皋答应与地下党合作,协助他们在桐梓稿农运工作。许智伟把这个情况向川东地下党负责人卢光特作了汇报后,5月初,川东地下党派许智伟,郭一帆等十几位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第一批到达桐梓山开展革命工作。

谁知许智伟,郭一凡到达桐梓后,毕竟是国统区,立刻引起敌人的注意。更可恨的是,吴汉皋一反常态,向地下党提出很多无理要求。为了顾全大局,许智伟与郭一帆一面派吴青松,张远绻与吴、刘、唐等地方势力进行谈判,为了防止敌人耍花招,决定把革命火种秘密地疏散到在武隆各地。许智伟与郭一帆经过认真研究,决定邓致远到庙垭工作,任诚之转移到巷口配合喻素芳展开工作,张远绻、陈秉之作统战工作,接着又利用吴树策、刘义芳(郭一帆在丰都平都中学教书时学生)认识了刘水聪、吴树槐等人,安排一些同志到吴刘两家作家庭教师及桐梓小学教师,既可以隐藏身份,又可以刺探敌情。再安排曾持平同志到农村做农运及匪运工作。经过各方面周密安排后,首先在统战方面取得成效,地下党与吴、刘、唐等地方势力,达成了“约法八章”。又与地方实力人物签订了“地方和平协定七条”,为许智伟、郭一帆等人在桐梓的活动奠定了基础。

7月,郭一帆来到武隆县城,通过喻素芳对武隆的政治、经济、人物作了进一步的了解,结识了喻素芳在巷口镇发展的进步青年:黄武一、卲啸、杨遂和、冯兴玉等进步青年,并进行形式教育,成立读书会。同时动员黄武一、卲啸通过关系打入武隆县大队及政府部门,以获得敌人内部信息,建立桐梓到武隆沿途交通站。

随后他又到长坝马莲碧家(重庆莺庆育才学校的学生),她父亲马天一是长坝实力人物,武隆县参议员,两个儿子在外读书,都是地下党员,受其影响,思想开明。在闲谈中,郭一帆给他讲了很多国际国内形势,特别讲了共产党与国民党在东北的辽沈、淮海、与平津的三大战役,并给他讲中国共产党一定能解放全中国,得到马天一的认同。郭趁此机会提出安排徐行健、山相同志潜伏到马家开展工作,传递情报。同时郭一帆认识了马世杰、陈德禄等几位曾参加过学运的进步大学生,经过一帆的认真帮助,很快成了地下工作的骨干,最后经过马天一与武隆参议长陈席儒和参议员王朴的关系,没经过当时教育部门的任命,就当上了平桥和平中学校长,为后来安排黄石声、刘一明、侯蜀瑜三同志到和平中学任教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他在农运、匪运、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吸收大批农民加入农会,扩大了共青团,“新青”社组织,一批进步青年及苦大仇深的农民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9年8月,成立了以乌江为界的中共地下党武隆东岸支部和西岸支部。

东岸支部郭一帆任书记,党员:许智伟、郭一帆、曾持平、预备党员有刘永聪、张远绻。团员:何良、谢毅然、张绍北、任诚之、符书梅、徐希明、熊禾绿、吴树策、杨遂和、喻素芳。“新青”社员有:冯兴玉,冯兴嘉、冯兴华、黄武一、刘清伟、李亚伯、陆科宗、吴树槐。进步人士:陈秉之。

中共武隆西岸支部书记邓致远,副书记黄石声,党员有邓致远、黄石声、刘一明、侯蜀瑜、黄坤瑜、罗一岚、任家礼、邓固安。预备党员马世杰。团员:廖国栋、余仕尧、周西容、王忠汉、王承毅、王效禹、黄朝忠、肖嘨、马莲碧、马卫英、马自勤、马进瑜、刘揭宇、刘鹏举、张庚宇、肖天元、廖光宗。

郭一帆同志经常深入群众,由于他是广东人,语言习惯与当地不同,他尽量学习当地口音,在穿着方面,干脆剃光头发,包上白帕子,腰系布带,脚穿草鞋,打扮成当地农民的样子,翻山越岭,走街穿乡,深入农村,与农民拉家常,讲形势,讲农民翻身求解放的道理,深受当地农民欢迎,亲切叫他郭大哥。

9月初,川东地下党负责人卢光特为了更好地组织力量,迎接全国的解放,把武隆东岸支部与西岸支部合并为桐梓特支,由许智伟任书记,郭一帆,邓致远、黄石声为委员,由许智伟单线与卢光特联系。10月,桐梓特支转为中共涪陵中心县委领导,许智伟时常到重庆涪陵等地与地下党联系及汇报工作,在此期间郭一帆主持中共武隆桐梓特支工作。

由于北方三大战役彻底胜利,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北京天安门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极大地鼓舞了南方的共产党人,特支于49年10月在桐梓山报恩寺建立了武隆第一个农民协会,这天,附近几十里的农民都派代表参加,郭一帆在会上讲出了中国人民头顶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三座大山,长期以来对人民的统治和压迫,要想搬掉这三座大山,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农民协会,使农民团结起来,推翻这三座大山,自己当家作主。可谓是慷慨激昂。听得贫苦农民热血飞扬。随后还建立起农会武装。

郭一帆还进入几个土匪窝点进行游说,把解放军彻底取得北方三大战役的胜利,北京的和平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解放军即将过江等消息如实告诉他们。当时很多同志劝他,不要冒险,土匪心黑手辣,翻脸不认人,郭说,那是少数,大多数人是失去土地,无法生活才去当土匪的,只要给他们讲清道理,不胡作非为,不欺辱穷人,改邪归正,指明道路,他们还是听的。

同时帮助曾持平同志加强匪运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扭转桐梓抢劫与抢亲的恶习。一次谭家坝一农民哭着向农会报告:“他的一头耕牛被土匪牵走了,要农会帮他做主。”一帆找到几个土匪头子给他们讲:“大户一头牛,本钱在里头。小户一头牛,一家性命在里头。大家都是父母所生,如果不想让他家家破人亡的话,晚上就给他把牛牵回去吧。”结果第二天耕牛果然回了家。从此当地群众对农会更加信任了。

正当桐梓山共产党建立的农会及武装蓬勃发展的时候,惊动了重庆国民党反动派,责令县长胡铸芳进行追剿。胡派县警中队长王槐山带领本部人马到桐梓进行镇压。王刚到沧沟就抓了一批农会积极分子。这一消息被安插在敌人内部的黄武一用交通线传回桐梓。许智伟、郭一帆在桐梓风坪召开了党支部会议,决定两手准备:一、组织党员团员同志深入群众,组织力量,应对突发事件,包括全体转移。二、以暴制暴,安排曾持平,刘永聪等组织一百多人的农民武装力量,迅速赶往沧沟地界,与王槐山部形成对峙局面。同时郭一帆、陈秉之要求统战人士杨永弟(火炉、桐梓实力人物)出来调停,要王槐山看清形式,不要与人民为敌。王槐山见形势对他极其不利,叫杨永弟回话,只要不缴他们的枪,什么事情都可以商量。结果乖乖放了在沧沟抓的农会积极分子。王槐山为了回武隆好交差,在许智伟、郭一帆的默许下,大摇大摆在桐梓走了一趟,并抓了2个烟毒贩冒充是桐梓农会俘虏,大摇大摆地押回武隆,扬言在桐梓打了大胜仗。

11月许智伟从重庆开会回了,传达南方局的指示,“迎接解放,配合接管。”桐梓特支研究决定:派张远绻、陈秉之作桐梓、火炉地方势力的工作,要求地方势力遵守以前达成了“约法八章”,与地方实力人物签订的“地方和平协定七条”的协定。并派曾持平带领农会武装,配合解放军截击国民党军队。号召全体党员、团员、“新青”社员、各农会及进步人士维持地方秩序,防止敌人破坏,为武隆解放做贡献。

为了落实党的号召,郭一帆同志,亲自到火炉、白果、木根、双河、土坎、巷口、长坝等地检查工作,查看落实情况。

11月18日,解放军四野49军解放了桐梓,受到桐梓人民的热烈欢迎,并烧茶送水,筹粮送菜。为了解决解放军人地生疏,口音不合的问题,特支派谢毅然、徐希民同志给解放军4野47军139师带路,以最佳的路线解放了双河,击溃国民党在木根一个团的守军,随后追击木根国民党溃军迅速解放白涛镇,416团3连突破乌江陈家嘴渡口,堵住国民党宋希濂部逃亡涪陵的水路,活捉宋希濂副总指挥兵团司令钟彬。为我军突破乌江打开缺口。

桐梓特支还派团员杨遂和等(巷口镇人)与解放军4野47军141师带路,解放了沧沟、在龙坝黄荆树峡谷打败国民党驻军后解放了火炉镇。11月20日在木水槽,土地坳与敌人展开激战,追敌人至乌江边的中嘴场,在场后面关山坡展开激战,消灭敌人一个团。然后挥师白果铺、黑桃、荆竹、清水一线,从小岩门下乌江边解放了土坎场。此时4野47军已接到总部命令,秘密从碑垭方向奇袭宋希濂白马山防线,配合二野11、12军打赢白马山战役,破灭蒋介石重庆建都梦想。

47军指挥部设在土坎张正荣家。此时平桥特支派王朴、黄建也赶到了指挥部,并报告在羊角滩眼脚停靠着国民党军的粮船,141师派一个班由黄建带路下羊角缴获敌人粮船12艏。(由文化馆退休干部黄乾松提供)

杨遂和同志到达土坎后与巷口镇喻素芳取得联系,组织人员给解放军奇袭白马山带路,并在土坎朱家嘴发现国民党8船粮食及物资,派进步人士当地船驾长栾纯阳配合解放军夺了过来。就在21日晚上,天下雨夹雪,47军141师解放军战士神不知鬼不觉地卸下了8条船上的粮食及物资,由王朴、栾纯阳、杨遂和等及原船上的船员,在解放军的配合下,利用原船上的跳板,洞杠、缆绳、籇杆等现成工具在土坎朱家嘴搭起一座浮桥,解放军141师很快悄悄地过了乌江。由当地向导杨遂和、栾纯阳、栾崇德等带路,分三路从马溪河碑垭方向潜入国民党白马山防线。

于21日凌晨,二野47军141师423团在朝天望与风吹岭两地同时发起袭击,在敌人防线中间开花,有的敌人还没来得及穿衣服就当了俘虏,彻底打乱敌人的战略部署。同时武隆方向的二野12军和11军,以32师94团、95团为先锋,以排山倒海的攻势,经过朝天望夹击战、大陆垭突击战、茶园袭击战、豹岩的围歼战、黑大桥的阻击战等五个战役后,号称固若金汤的白马山防线在不足三天的时间里全面崩溃。接着各地的地下党主动组织为解放军带路,于1949年12月8日重庆彻底解放,蒋介石妄图在重庆还都的梦想彻底破灭。

1949年11月23日武隆全境解放后,以贾成为书记,王猛为县长的中共武隆解放后的第一届县委、政府成立,许智伟、郭一帆、谢毅然在县委、政府工作。

1950年元月一日早晨,桐梓反动势力吴鸿哲接受国民党特务庹贡庭(国民党酉阳专员)的反动宣传,拉拢吴汉皋、刘廷谷、刘涤凡、唐琴楼、唐云武,发动反革命暴动,组建“川、黔、湘、鄂人民自卫军13纵队”纠集3000多名匪徒,自己当上了司令。分散攻打武隆13个区乡政府,气势十分嚣张。

此时正遇许智伟、郭一帆、谢毅然三同志被武隆县委派到桐梓山带领区干队开展征粮剿匪工作。

1950年元月1日晚,许智伟、郭一帆、谢毅然分别住在群众家中,二日凌晨突然遭到几百个土匪包围。许智伟、郭一帆、谢毅然带领区干队进行反击,经过几小时激战后,终究寡不敌众子弹耗尽被捕。

在大雪纷飞的桐梓山上,土匪残忍地剥去他们衣裤,将其绑在树上,要他们投降。但三位烈士毫不畏惧大义凛然,高喊革命口号。土匪对他们毫无办法,最后残忍地一刀刀将他们劈死。当时许智伟30岁,郭一帆29岁,谢毅然18岁。正是他们芳华正茂之时,却为武隆人民的解放献出了宝贵生命。

这一惨烈事件惊动了武隆县委及政府,上报上级,涪陵军分区派大部队进行清剿。吴鸿哲的“川、黔、湘、鄂人民自卫军13纵队虽号称3000多人,经解放军对顽固敌人以“篦梳”队形“铁壁块剔”战术清剿后,对受蒙蔽的群众及强迫参加土匪的受苦受压迫的农民,由政府进行政策教育后,放回家中务农。但最后还是有一百多人追随吴鸿哲逃进干厢洞(桃园洞)。

吴鸿哲,桐梓镇人,早年留学法国,毕业于法国里昂大学印染系,回国后在重庆开一家纱厂,曾任国民党立法委员,璧山县伪政府科长。1936年变卖纱厂后借病回到桐梓,笼络地方势力,购置田地,在干厢洞里营造自己的安乐窝。

干厢洞位于桐梓镇长征村沿沧河右岸的悬崖上,此悬崖高近一百米,长近千米,四面绝壁,仅有一条艰险的200多米长的石板小路通到洞口。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大洞面积有约一千多平米,高约15米,还有众多枝洞。洞口宽敞,洞里光线较好。

吴鸿哲在洞里精心布置,从国内购进奇材,在法国进口玻璃,在洞中修起小洋楼,水井,仓库,厨房、厕所,猪圈,花园等,并在大洞的右边开了一道小门,聘请武隆书法大家书写门联篆刻于上:上联:暂楼幽谷飞归隐,下联:寻得桃园岂避春,横批:桃源洞。并在山下山上种上桃树,学习陶渊明隐居生活。

其实他一点也不隐居,招募大量兵丁雄霸一方,每次出门三声枪响,表示五老爷要出门,到了桐梓山场口又是三枪,表示五老爷上街来了,一切回避。

解放后他囤积大量枪支弹药、柴火、粮食及生活日用品,号称在洞里可生活三年。妄图与人民长期对抗。

3月初,武隆县大队奉令清剿吴鸿哲残部,他们将干厢洞整体包围,攻打三天,毫无进展,敌人只用少数人守住路口及洞门,再多的人也施展不开,无可奈何。

最后解放军心生一计,命令号手吹响冲锋号,战士有组织地直接冲到洞门,经过一场激烈战斗后,再吹撤退军号,此时已安排3个功夫好解放军战士潜伏在洞口草丛中。

匪徒出洞探视,见解放军的确撤退,如释重负放松警惕,开展正常活动。

过了约2个多小时,一阵门铃声惊动洞中人,问:“什么人?”“我,五爷好友陈标章。”“喔,是陈区长呀,我们报告五老爷。”吴鸿哲听说前国民党桐梓山区长陈标章(统战人士)来访,亲自出来迎接。当他走出洞门,相互礼让,让陈标章走在前面。此时埋伏在洞口草丛中的解放军犹如猛虎扑了过去,陈标章洞门挡住去路,一下将匪首吴鸿哲擒住,强迫他命令其他匪徒放下武器投降。终于将这股残匪消灭。最后解放军为了解决其他残匪,将吴鸿哲三纵三擒,但他死不悔改,放出去又组织土匪攻打乡区政府。但解放军利用他聚积残匪,起到集中消灭的作用。

五月,经武隆县人民政府法院审判,将祸害一方的匪首吴鸿哲等公审后枪决。许智伟岁、郭一帆、谢毅然三烈士终于得以瞑目。

严冬已过,一年一度的桐梓花开了,他满山遍野,一树树,一丛丛,形如喇叭,开得更大,更鲜艳。远看一片洁白无暇,近看花芯更加鲜红,他用花语告诉人们:“不为自己求享乐,但愿众生皆离苦。”这就是对烈士的写照。

(本文参考资料:1.1981年10月19日《光明日报》《热血洒桐梓的郭一帆》丁豆网;2.“60年前我参加的川东剿匪战斗”之《进剿桃园》。一个剿匪战士对武隆剿匪的回忆;3.《民主时期的武隆》;4.解放军141师指挥部设在土坎张正荣家,并撘浮桥过乌江选自《土坎镇志》)

【责任编辑 巴山晓月】



投稿要求:
1.投稿本平台作品,即视为作者授权,文责自负,无错别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和无病句。
2.电子邮箱投稿:邮件主题请注明“稿件体裁+题目+作者+字数”;文本内容:作品标题+作者姓名(笔名)+内文+作者简介+作者照片+手机号、通讯地址等。稿件请以附件(同时将附件内容粘贴到邮件正文)发送到相应邮箱。小说请在正文前面附上内容简介。
3.采用的作品为诗歌(含古体诗)、散文、小说、随笔、纪实、杂文、文学评论。
4 .投稿邮箱:电子邮箱3173214885@qq.com或者平台投稿入口“畅游文海”(自主发布)电子邮箱投稿,在一个月内未接到平台选用回复,可另行处理。
5.请加编务微信(17702337463),一经采用,以便奉发薄酬。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