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散板泛舟】刘民|武隆茶事

  • sid57496955
楼主回复
  • 阅读:3150
  • 回复:0
  • 发表于:2022/6/22 14:59:50
  • 来自:重庆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武隆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作者简介】刘民,生于1968年,四川广安人。重庆市武隆区文联党组书记、文联主席。写有散文《此情可待成追忆》《武隆盐事》《白云觅诗》等。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图片来自网络 如有异议请联系删除)


有茶乃胜地,品茗方雅士。地处武陵山与大娄山交汇处的武隆,种茶历史悠久。武隆之茶,既与帝都皇宫有关,又与名人雅士结缘,更与百姓生活相连,它既是武隆地方经济的重要来源,又不断涵养着武隆人的精神气质,在武隆的历史文化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历史典籍中的武隆茶


武隆之茶,有着显赫荣贵的历史。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武隆史料匮乏,要厘清武隆茶叶的种植和生产历史,却是十分困难。好在历史总会给我们留下一些蛛丝马迹,让我们去探寻、去发现。翻开那不多的泛黄的史卷,武隆茶带着浓郁的芳香从历史深处款款向我们走来。

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南极黔涪。土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蚕麻等,鱼盐钢铁,丹漆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并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了。古之武隆,隶属巴国,气候、土壤极其适宜茶叶的生长。因此,在周武王时期,武隆种茶成为可能甚至已为事实。宋黄廷坚在《答从圣使君》一文中, “今往黔州都濡月兔两饼,施州八香六饼试将焙尝。都濡在刘氏时贡炮也……”刘氏,即汉朝,说明到了汉代,今浩口一带已经生产茶叶并向朝廷进贡,武隆茶叶种植与生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唐末五代人毛文锡在《茶谱》中记载:“涪州出三般茶,宾化最上,制于早春,其次白马,最下涪陵”。毛文锡曾在四川做翰林学士,《茶谱》成书于公元935年前后,由此可推断,早在距今1000多年前,白马茶就声名远播。到了明代,《菜谱》和《云蕉馆记谈》上又记载:雪锦之茶产于武隆,焙之以大足香露亭海棠花,味倍于常。清代由于距今较近,关于武隆茶的记载相较于过去较多。《四川通志》记载:四川产茶县凡二十九处,包括重庆府之南川,黔江、丰都、武隆、彭水等。《同治彭水县志》卷三记载:“今产茶之地,《陶志》注白衣三汇二处,其地皆近江口,凡采之最早者,曰雨前,曰毛尖,烘以珠兰,则曰珠兰茶。清乾隆时期(1785年前)土地天星村有茶树43路。江口的虎老溪、马鞍山,石桥的观音寺都有老茶丛,大茶树,甜茶叶的长期存在。清道光《武隆县志》载:早在清代,县内双凤山、白马山、羊角等地,每年仅边茶产量就多达6000多担。

通过这些古代典籍,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四个基本结论:

第一,武隆茶叶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历经商周、秦汉、唐宋、明清,千年茶香连绵不绝,几乎贯穿整个武隆发展史。

第二,武隆种茶范围广范,遍及全境。具体分布在今天的白马、江口、石桥、浩口、桐梓、土地、羊角等乡镇,是武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武隆茶叶品质上乘,名茶众多。史书上有明确记载的武隆名茶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都濡月兔茶。都濡是唐朝时的县名,唐朝贞观二十年分武隆县,析置都濡县,县治设在今浩口乡境内。北宋嘉祐八年(1063年)废县为镇并入彭水。在汉代、北宋年间都是朝廷贡品。二是白马茶。为唐朝贡品,品质在当时的涪州仅次于宾化。三是江口珠兰茶和雪锦茶。《同治彭水县志》在记载江口珠兰茶时说:“他乡间有产者,不若此两地(指白衣、三汇)之佳,故江口茶遍传远近,邑中卖茶者咸冒江口之名”。一种茶被市场冒名顶替,可见江口珠兰茶品质之优良。四是虎老溪茶。虎老溪香茶生长在今天石桥乡六棱村的盖堡。相传早年一家姓冉的农民在屋后檐沟培植了一笼茶树,其制成的茶叶冲入沸水泡饮,叶青水绿,味甘清爽,令人顿时精神焕发。在宋代,曾作为皇帝贡品,因产于老虎溪边,于是称之为虎老溪茶。据资料记载,1874年虎老溪茶拥有茶林100余亩,主要用于贡奉朝廷,少量作为富人和地方官员饮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中共武隆县江口区委曾将虎老溪茶代为人民的心意敬献给毛泽东主席。此外,武隆历史上还有“龙河秀”、“宝马”等地方茶叶品牌。相传“宝马”茶叶曾是清朝乾隆年间的贡品,久负盛名,源远流长。

第四,武隆茶叶地位重要,市场广阔。《乾隆涪州志》记载,涪州皆来武隆买茶,并远销巴县、合州、遂宁、蓬溪等地,销往外地的素茶,每年约千余担。成为朝廷课税的重要来源。民间有“卖茶叶置口粮,卖桐籽缝衣裳”的谣谚,足见茶叶生产在武隆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文人笔下的武隆茶

自古以来,文人与茶有着不解之缘。茶是文人的风雅,文人通过诗词歌赋,把中国茶文化推向了极致,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过去武隆交通十分不便,文人足迹很少踏进武隆,与武隆茶交集不多,但宋代文豪黄廷坚却因贬谪彭水为武隆的茶文化留下了辉煌篇章。同时也因他与苏轼私交甚好的缘故,让远在千里之外的苏轼与武隆茶结下了不解之缘,从而赋予了武隆茶更加深厚的文化内涵。

1094年12月,黄庭坚被贬为涪州别驾,在黔州(今彭水)安置。1095年4月底,黄庭坚到达彭水,在此居住三年多。被贬彭水浇灭了黄廷坚政治上的万丈雄心,整日纵情山水,通过饮酒品茗、吟诗作词以消遣时日,寻找心灵慰籍。他在品江口“虎老溪茶”时,因难以入睡,一口气写了四首“阮郎归”茶词,其中一首写道:“黔中桃李可寻芳,摘茶人自忙。月团犀胯斗圆方,研膏入焙香。青箬裹,绛纱囊。品高闻外江。酒阑传碗舞红裳,都濡春味长”。大意是说:黔州三月,处处桃李花开,正是春游的大好时光。只有采茶人独自忙碌着。将采回的茶叶制成饼茶后,还要斗茶,“月团”和“犀胜”也要比一下高低,制茶时研膏烘焙的香气四处飘散。将制好的团茶用青笋皮包裹着装进红色纱袋里,都濡茶品质之高是大江南北皆知的。为庆祝贡饼茶制作完工,人们传碗畅饮美酒,歌舞翩跹,黔州都濡春光就像一幅漫长的画卷,令人陶醉。

黄庭坚不仅自已对都濡茶情有独钟,同时还将当时的名茶“月兔茶”送与老师和朋友苏轼。在黄廷坚被贬彭水的时候,也是苏轼生命最为灰暗的日子。1095年,六十岁的苏轼谪居惠州,衣食渐窘,爱妾朝云病亡,借地种菜不及半亩,一年之中多病少欢。1097年,又被责授琼州别驾,移送昌化军(今海南岛)安置。到儋州后,租凭官屋,以庇风雨。次年(1098)4月,政敌章惇遣亲信董必将其逐出官舍,生活更加窘迫,尽卖酒器以供衣食。这在艰难困苦的日子,远在彭水的黄廷坚给苏轼送来了都濡名茶“月兔茶”,即便一生旷达乐观的苏轼也不免悲喜交集,遂作《月兔茶》词一首:“环非环,玦非玦,中有迷离玉兔儿。一似佳人裙上月,月圆还缺缺还圆,此月一缺圆何年。君不见斗茶公子不忍斗小团,上有双衔绶带双飞鸾。”小凤团茶像环又不是环,像玦又不是玦。环状的团茶,烹煮由环变成玦就缺了,这与月的阴晴圆缺又同又不同,月团缺了还会圆,团茶缺了就无法再也圆不了,所以爱茶人“不忍斗小团”。苏轼以茶抒怀,表达内心悲苦,内心渴望圆满美好的愿望跃然纸上。

茶遇有缘人。苏东坡、黄庭坚在人生遭受贬谪的昏暗时刻,一杯清香淡雅的武隆茶,让他们忘却仕途的不顺、生命的不公,内心的创伤暂时得以抚慰。而武隆茶因为与他们的结缘,也凭添了几许高雅气息和人文内涵,每当后来之人喝到武隆茶时,内心的那份情感就自然更加浓烈。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百姓生活中的武隆茶

对于普通百姓而言,生活的重压使他们喝茶少了文人那份风雅。他们喝茶既无不讲究茶具的精美,也不看重茶的品质,更不会深入了解茶的文化,而是更加注重茶的实用性。在武隆民间,老荫茶和油茶最受百姓喜爱。

老荫茶以武隆浩口为最多,多生长在高山密林之间,其树大而叶茂,叶子比一般茶叶厚、大。老荫茶既含芳香油,也含多酚类化合物,泡饮时清香爽口,滋味厚实,味道独特,夏天饮用可消暑解渴、提神助兴、败火解渴,同时还具有清热解毒,防暑化食,清理肠胃、消炎利便等功能。如果茶叶生了茶虫,味道、功效更好。

武隆夏季酷热,骄阳似火,百姓田间劳作,挥汗如雨,口渴难耐,老荫茶几乎是所有百姓家庭的必备饮品。他们在清晨日出之前,将采好的茶芽分级、下叶、阴凉,然后炒青,再趁热装入细纱布袋,压实扎紧袋口,置于茶板上用力地翻揉,翻揉后又炒,最后烘陪到干为止,待型如绿茶后,再用袋精装而成。每当至此田间地头干活,则用提壶泡上一大壶老荫茶,待口渴之时,一顿牛饮,顿觉口舌生津,神清气爽,浑身透凉,如饮甘露,劳动的疲乏也忘记得一干二净。当饥饿回到家中,用老荫茶泡上一碗冷饭,“好吃不过茶泡饭”的感觉油然而生,伴随着茶香就结束了美美的一天。这粗茶淡饭的平常生活,不是神仙胜似神仙。

更有一些精明的百姓看到了老荫茶中的商机,在街边石梯坎黄桷树下或十字路口的小商铺中,摆上一张桌子和诱人的老荫茶,一毛钱甚至一分钱,就可以痛快淋漓地喝上一大碗老荫茶,那酣畅舒爽的感觉成为一生挥之不去的记忆。而在城市,人们通常在吃火锅的时候,店家都配着一杯老荫茶,火锅麻辣的刺激口感加上一杯能够起到解辣败火、去除油腻功效的老荫茶,好吃又不上火,让人大呼过瘾。

百姓喜爱的另一种茶则是油茶。油茶起源于仡佬族,由于武隆与贵州临界,仡佬油茶也传到武隆,并成为高山地区百姓的日常生活饮品。

油茶的制作,是劳动人民生活智慧的结晶。在渝南黔北地区,山高坡陡,百姓田间劳作体力消耗极大,而油茶汤则制作简单、成本较低,又有快速消除疲劳、补充体能的功效,每当身体疲乏的时候,一碗油茶汤下肚则精神倍增,干劲十足,因而备受百姓喜爱。“碗碗油茶香喷喷,男男女女都能饮,不吃油茶没精神,吃了油茶有干劲。”故油茶在农村又有一个美称“干劲汤”。

制作油茶汤的茶叶选用五月之后的成熟茶叶,绿亮厚实,经熬可煮,久而弥香。先用文火将铁锅烧热至70度左右,把采好的茶叶放入铁锅进行炒制,待炒到半生半熟时,掏起置于簸箕内进行反复搓揉,直到成线状再晒干储存。辅料中油料、香料、佐料三样缺一不可。熬茶时,用中火把锅烧烫,根据用量挑腊板油入锅,油在锅内升温到100度左右,放进备好的茶料,爆炒至茶色泛白泛黄,香味溢出,再添加适量的白水,盖上锅盖煎煮,茶香四溢,水微干,改用小火。这时候拿起锅盖,用木瓢背反复揉碾或轻轻打磨茶叶,把茶叶捣成羹状,再将鸡蛋调成蛋花倒入锅中,即可食用。

时至今日,山区人民仍然因习相传,用油茶消除疲乏或招待客人。一些地方的小餐馆也推出油茶系列,成为招揽客人的重要菜品。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经济大潮中的武隆茶

清朝以后,武隆茶经过了一段沉寂的历史时期,原本遍地种植的茶树经过不断的砍伐和遗弃,面积不断萎缩。到上世纪七十年代,除了一些深藏于密林深处的老茶树以外,很少能看到茶树的影子。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喝茶重新成为一种生活时尚,人们对茶的需求也不断增大,茶叶市场又开始走向繁荣。武隆一些乡镇抢抓机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茶的种植与加工重新兴旺起来,白马山、桐梓、后坪、土地、浩口等地茶叶的种植面积都达到一定的规模,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白马山管委会把茶文化作为景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天尺坪恢复建立了贡茶园,新建了现代观光茶园,总面积达到5000余亩。贡茶园按照古代贡茶的礼仪,复建了敲钟望茶、击罄观茶、拨瑟闻茶、擂鼓采茶四座古亭。漫步茶园,只见茶树依山而植,碧绿连绵,绿浪翻涌,就像一条绿色的长龙绕山而卧。尤其雨后,薄雾瞑暝,轻烟袅袅,衬托出茶园的寂静和出尘的风度,仿佛置于水墨淡烟的山水画景,耳边也似乎礼乐齐鸣,一场盛大的采花献茶仪式在身边举行,给人一种不知身在何时何处的幻境。依托天尺茶场,管委会修建了茶叶加工厂,开发出仙女红茶、绿茶等系列新产品18种。仙女红茶叶吸天地灵气,聚日月精华,芳香馥郁,汤色红艳,回味绵长,产品通过国家有机茶认证机构认证,多次荣获国际茶愽会金奖,2010年荣获重庆市第八届“三峡杯”一等奖,2012年获重庆市第九届“三峡杯”名优茶评比金奖,远销全国各地。茶园也成为旅客来白马山旅游的必去之地。

桐梓镇平均海拔800米左右,群峰绵延,烟云弥漫,森林茂密,空气清新,是难得的人间净土,种茶好地。史书记载,自宋代以来,桐梓双凤等地就有茶叶生产的历史,因种植环境优越,出产的茶叶品质优良,自带兰花香味,曾被评为四川25个名优茶之一。后因受市场波动和政策调整影响,生产逐年萎缩,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茶叶生产基本停滞。近年来,随着返乡资本的注入,桐梓茶叶生产逐渐回暖,现有重庆茶游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重庆沐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重庆市武隆区桐鞍生态农业有限公司3家茶叶生产加工企业,在地面积达8000余亩,已投产面积为2000亩,主要生产绿茶、红茶、白茶、老荫茶等,年产值接近1000万元,是武隆高山茶叶产业园的核心产区。

后坪位于武隆东北部,与丰都、彭水接壤,属于三县交界的边远地区。由于大山阻隔、交通不便,这里几乎没有留下任何现代工业的痕迹,加之长年降雨充沛,云雾满山,极其适合茶叶的生长。近年来,后坪乡立足高山生态优势,本着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原则,通过政府推动、合作社拉动、大户带动、效益驱动等方式,茶叶产业规模化、品牌化优势逐渐形成。目前,全乡共种植茶叶面积约8300亩,已投产面积约3000亩,茶叶经营企业3家,茶叶发展大户10余家,其中武隆区洪山茶叶专业合作社培育的“武隆清茶”、重庆山王墩农业有限公限制作的“仙鼎红”红茶、重庆汉赋农业有限公司发展的白茶形成品牌。全乡高山茶叶年产量在5万斤以上,年产值1000万以上,带动贫困户100余户参与该项产业发展,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上,成为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土地乡素有“人间净土,生态福地”的美称,其天生村海拔在1200—1600米之间,早晚温差大,云雾缭绕,拥有200多年的种茶历史。2018年,外出打工并定居香港的王友琼毅然返回天生村,组建了重庆市亦目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公司集茶树管理与生产、茶叶加工、销售、茶园观光旅游为一体,拥有自己的研发生产团队和工厂,先进的生产机器,配套有林间品茶室、茶叶加工体验设施,为客户提供完善的体验、品茶、游乐等服务。公司以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重庆市农科院作技术支撑,研发的产品有原生态高山群体种老树红茶、绿茶、白茶等。产品刚一投入市场,就赢得了良好的市场口碑。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店商等新的销售模式异军突起,武隆茶犹如插上了天使的翅膀,飞往全球各地,受到茶客的青睐,在市场上大放异彩。武隆茶叶在经济大潮中凤凰涅槃,重新崛起,在传承中找回了历史的荣光,为武隆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责任编辑 巴山晓月】



投稿要求:
1.投稿本平台作品,即视为作者授权,文责自负,无错别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和无病句。
2.电子邮箱投稿:邮件主题请注明“稿件体裁+题目+作者+字数”;文本内容:作品标题+作者姓名(笔名)+内文+作者简介+作者照片+手机号、通讯地址等。稿件请以附件(同时将附件内容粘贴到邮件正文)发送到相应邮箱。小说请在正文前面附上内容简介。
3.采用的作品为诗歌(含古体诗)、散文、小说、随笔、纪实、杂文、文学评论。
4 .投稿邮箱:电子邮箱3173214885@qq.com或者平台投稿入口“畅游文海”(自主发布)电子邮箱投稿,在一个月内未接到平台选用回复,可另行处理。
5.请加编务微信(17702337463),一经采用,以便奉发薄酬。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