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武隆区文化馆,国家一级文化馆,成立于1950年9月,当时命名为武隆县人民文化馆,馆址设在县府宿舍内。1951年,人民文化馆修建综合楼一幢,内设办公室、少儿阅览室、小会堂等。1952年,武隆县人民文化馆更名为武隆县文化馆。2016年12月,更名为重庆市武隆区文化馆。


    区文化馆坐落于区世纪广场内,馆舍建筑面积5777平方米,由位于巷口镇芙蓉西路52号的宣传文化中心、建设西路29号的文化馆分馆以及建设中路111号的区影剧院三部分组成。其中免费开放的文化活动厅室12个,面积达到4040㎡,常年免费开设播音主持、民族民间舞及广场舞、拉丁舞、书法、初级声乐、国学、少儿合唱、少儿美术、木叶吹奏、民族器乐、摄影、瑜伽等艺术培训班,吸引了我区近千名文艺爱好者参与。


    馆内机构设置为两个部门,即专业辅导部和综合业务部,专业辅导部下设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摄影、戏剧、文学创作辅导等室,非遗保护办公室,免费开放,老年大学等;综合业务部下设党支部、影剧院、办公室、财务室、档案室、服装道具保管室等。2008年,“武隆区仙女山歌舞团”经区委政府批准在文化馆挂牌成立,文化馆机构规格由股级升格为副科级,2014年,区编委批准在文化馆挂牌成立武隆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016年8月,被评为“国家一级馆”。


    馆内现有职工17人,其中正式职工12人,聘用职工5人,有专业技术正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4人,初级职称5人,七、九级职员各1人,其中本科学历8人,大专学历4人,另有文化志愿者3人,是一支新老结合、充满青春活力的队伍。近年来,文化馆组织各类大中型群众文化活动共200余场次,特别注重品牌特色文化的建设,打造了诸如迎春文艺晚会、闹元宵游乐暨猜灯谜活动、送文化进基层、广场舞大赛、“唱响武隆”系列活动等一批特色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各项活动突出亮点,反映时代,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文化馆的非遗保护工作初见成效,现有市级非遗项目14项,市级非遗传承人10人,区级非遗项目96项,区级非遗传承人76人;2013年成功申报《武隆区非遗档案建设补助》和《武隆区后坪苗族土家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两个三峡后续项目;2014年,文化部办公厅同意设立武陵山区(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武隆区被成功列入;2015年再次成功申报《武隆县非遗档案建设补助》三峡后续项目;2016年申报的《浩口苗族仡佬族生态文化保护区》三峡后续项目建设项目已通过市级审核,这必将推动武隆非遗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文化馆在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同时,还花大力气抓文艺创作,长期致力于文化精品的打造,在舞蹈、美术、摄影、音乐、戏剧、文学等艺术门类的创作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12—2016年,创作选送的文艺作品,参加市级以上的展览、调演和评选活动获集体(个人)一等奖12个,二等奖33个,三等奖48个,组织工作奖10个,优秀奖若干。在艺术培训方面,文化馆也是硕果累累,2012—2016年,美术、舞蹈、音乐、文学专业共培训学员5000余人,学员作品参加市级以上评奖,获一等奖5个,二等奖18个,三等奖24个,优秀奖若干。同时,在群众文化辅导方面,也是常抓不懈,培养了一批创作、演出、表演人才,丰富了老百姓的业余文化生活,壮大了基层文化艺术队伍。


    武隆区文化馆多年来致力于繁荣和发展我区群众文化事业,其工作卓有成效,成绩有目共睹。2012年,被重庆市文化广播电视局评为公共文化服务免费开放工作先进单位,被中共武隆区委评为全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先进单位,被第四届中国武陵山民族文化艺术节组委会评为第四届中国武陵山(重庆·黔江)民族文化节民族服装展示活动组织奖;2013年,馆长刘继华、仙女山歌舞团团长刘辉被中共武隆区委评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先进个人;2014年,被重庆市文化委员会评为重庆市第三届社区文化节、重庆市首届“美丽乡村原创歌曲大赛、重庆市第六届乡村文艺会演等活动的组织工作奖;连续五年被武隆区文化委员会评为先进单位;2015年,被重庆市文化委员会评为重庆市首届民间艺术之星活动组织工作奖。


    今天,武隆区文化馆全体职工正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以争创一流、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以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朝着更高更远的目标迈进,为繁荣武隆区群众文化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 023-77722177

  • 亲,写个点评吧,记得好评哦!

扫码访问手机版

关于本站|用户服务协议|友情链接|网站地图|招聘信息|广告服务|联系留言|版权/隐私|举报投诉|城市联盟
""